王俊强│股权激励方案设计:非稀缺,不激励

东掌咨询:2018/11/2 15:20:22

众所周知,华为凭借股权激励成为了民族英雄。以至于,举国上下的培训课堂莫不在讲华为案例。没想到,套用大牌成功模式的激励效果却越来越弱。于是乎,褪去课堂上的头脑疯狂,回归企业现实战场,不禁感叹:人才激励之路到底在何方?

站在人性的角度讲,一种手段要成为激励因素,必须满足一个必要条件,那就是“稀缺性”。如果企业给予员工的东西是不稀缺的,不管花了多少代价,也只会消除他的不满情绪,不会激发其斗志。也许,你费尽心思从别的企业挖过来的高管,之前已经享受过华为式的股权激励,来到你这里拿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激励方式,跟喝了一杯白开水没啥区别。

好不夸张地讲,用不了多久,被各大课堂炒得滚烫的股权激励模式将彻底从过去的“稀缺品”蜕变成像工资一样的“必需品”,靠它驱动公司转型升级基本上就是一种幻想。这也就是大家感觉股权的激励效用越来越弱的原因所在。

德鲁克曾说过,“在企业内部,只有成本。”按照德鲁克的思想,企业要在内部降成本,向外部要效益。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员工激励工具,最大的作用是降低内耗,提高利润率,但内部激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价值增长问题。

过去,企业之间拼的是赚钱的能力,所以股权激励的作用非常强。在新的历史时期,企业之间拼的已不再是赚钱的能力,而是值钱的能力。股权激励不升级将从舞台中心退出。

我们知道,失败的企业基本上都长得差不多,而成功的企业却各有各的道。为什么?兵法讲出奇制胜,华为在当时实施股权激励、阿里在当初推行合伙制的时候,应该都是这种思路。小企业对抗大公司,如果想通过照搬大家都熟知的成功模式来赶超,基本上就是以卵击石。

诚然,出奇兵是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,所以很多老板宁可苦等某一制度完全成熟也不愿意冒险尝试。他们认为,这样不仅成本低,而且风险小。殊不知,这种观念不仅错误而且非常可怕。

市场环境变了,如今,“占位”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。一个在行业中没有专属位置的企业,纵然当下财务指标靓丽,也不过是一阵风。

占位,指的不是产品的独特性,而是企业的特独性。经济学告诉我们,完全竞争的市场上,企业的利润是归零的。那么,企业要想有价值,必须要在其行业内切出一个细分的领域,自己能够在该领域占据寡头的位置。唯有寡头方能获得持续的利润。

企业价值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放大。企业的寡头地位越明确,说明其越不可被替代,那么其价值放大倍数越高。

时下,股权激励这种制度已不再稀缺,但一个稀缺企业的股权那还是稀缺的。所以,当务之急,需要通过锁定寡头占位来提升自己企业股权激励的稀缺性。

按照先入为主的观念,行业第二名的估值要比第一名低很多,也许耗费一百年也赶不上。当然,寡头占位越早越有利。

东掌咨询-专业解决各类股权设计难题.jpg

需要提醒的是,我所讲的寡头,与巨头、龙头不是一个概念,与西方的寡头也不同。企业是不是寡头,比的不是块头的大小,而是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。只要市场空间足够大,小块头的寡头长成大块头那只是时间问题。

从关注内部员工动力的股权激励,到关注企业整体价值提升的企业顶层设计。这是产品同质化、企业同质化时代,中小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。

不同于股权激励,我所说的顶层设计既有行业属性,又具有企业特质。以东家的霸业定位为出发点,按照寡头细分理论,寻求企业在行业中的特定位置,而后运用股权作为工具,与一切可以合作的内外部力量进行合作,实现东家霸业与掌柜人性的融合贯通,既明确了共同的奋斗方向,又满足了掌柜对稀缺性股权的追求。

东掌企业顶层设计,与特劳特战略定位,有一定的相通之处,两者都是研究心智模式的。不同的是,特劳特定位研究的消费者心智模式,聚焦的是产品,靠广告影响消费者心智;东掌顶层设计,研究的是合作者心智模式,聚焦的是企业价值,靠股权影响合作者心智。

非稀缺,不激励。股权激励失灵,不是因为用了假的股权激励,而是稀缺性的股权难觅。


东掌咨询,股权顶层设计引领者,专注服务于潜在细分行业领导者,帮助企业打造“价值型定位-经营型组织-自驱型激励”三位一体的顶层架构。股权设计内容包括:企业管理评估、企业战略梳理、企业顶层设计、股权结构设计、股权分配、股权激励方案设计、薪酬考核体系优化等

更多...